在那冰冷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曾涌现出无数伟大的人物。他们或以笔为剑,或以权为盾,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与灵魂。文学领域,托尔斯泰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展现了俄罗斯文学的宏大视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如幽深的井泉,挖掘着人性最深处的矛盾与痛苦。两人,分别铺展了俄罗斯文学的宽广与深邃,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丰碑。
在政治舞台上,同样有两座屹立不倒的巨人。一位是立足于全人类历史潮流的列宁,另一位则是扎根于民族厚土的“慈父”斯大林。与文学家不同,即使人们不认同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立场,他们仍对二人的艺术成就赞赏有加。可在评价这两位政治领袖时,却总难免分歧,争议纷呈。
如今的俄罗斯总统普京都对此有独到见解,他对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深刻且富有争议。2016年1月21日,普京公开批评了列宁于1918年领导制定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自治的一条关键规定——这条法律赋予各加盟共和国自愿加入和退出苏维埃联盟的权利。普京认为,这一条款成了埋藏在俄罗斯这个本就不甚稳固的政治体中的定时炸弹,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由一流强国沦为今日的半死不活。
展开剩余82%这并非普京的激情言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谨慎判断。后来在多次采访中,普京延续了这一批评。例如在一次总统采访中谈及历史时,他评价列宁:“我认为他是一名革命者,而非政治家。”对普京而言,革命者首先关注的是信仰与理想,而政治家则更着眼于国家的长远未来。由此可见,列宁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这也只是普京个人的看法。
进一步讲,普京指出:“列宁的决策使得俄罗斯的国家政体偏离了联邦的轨道,更像是美国合众国那样的邦联。他将各族群与特定领土绑定,赋予他们脱离苏联的权利……这在国家建设上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普京在2019年12月10日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说到斯大林,普京则显得更为温和。他明确指出,斯大林反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政策,也反对那样的政治组织形式。斯大林甚至曾写过一篇关于自治的文章,但未能改变现实。为了维护“慈父”的形象,斯大林在接受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采访时,还借丘吉尔之例称赞斯大林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强调斯大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批评西方无端妖魔化他。
顺带一提,普京的祖父斯皮里顿·伊万诺维奇曾担任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厨师。这一经历或许也为普京后来进入克格勃打下了基础。在对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中,普京明显更偏爱斯大林。
至于那纠结复杂的“民族问题”,至今仍无定论。历史上,苏联成立之初的领导者们必须谨慎对待宪法条款,对国家政体做出明确选择。事实上,斯大林所倡导的,是由几个享有较大自治权的主体联合成一体的国家。而列宁则截然不同,批评斯大林的观点,主张苏联应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大主体组成,各主体拥有平等权利及退出权。
列宁的理念根植于全人类的自由与幸福,考虑到俄罗斯长期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事实,他力推“民族自决”以保护各加盟国,强调民族团结是巩固联盟的关键。而斯大林则以俄罗斯国家利益为重,体现了一个传统政治家的视角,而非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
然而,“民族自决”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并非铁板钉钉。1991年3月17日的全民公投显示,尽管局势危急,仍有超过七成选民支持保留苏联,未见各加盟国利用宪法规定纷纷退出。苏联解体,更多是因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这两位领导人的腐败与分裂。叶利钦公开宣布俄罗斯宪法高于苏联宪法,打破了法律统一;戈尔巴乔夫则通过《新联盟条约》强化了这一趋势。领导层的腐败与脱离民众,成为解体的真正导火索。
普京抨击列宁“民族自决”原则,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境内分裂势力的猖獗,特别是车臣问题以及与乌克兰的领土争端。克里米亚归属,尤需追溯至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出于私心,将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导致今日纷争不断。这种转赠土地的行为,与列宁主张的“民族自决”截然不同,反映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短视和私心。
普京对列宁的批评还包括对布尔什维克镇压的指责,认为其过于血腥,甚至波及无辜妇孺。诚然,枪杀沙皇的事件史实难掩,尽管列宁未直接下令,但作为领导人应承担责任。历史有其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斥着盲目崇拜皇权的势力,红军担忧沙皇若落入敌手,会成为政治动乱的中心,这是无奈之举。
历史是静止的,人的评价却随着时间流转而变。普京对斯大林的看法亦是如此。新世纪伊始,2002年,他一方面赞扬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贡献,一方面批评其独裁与专断。克里米亚危机后,为凝聚民族精神,普京重新塑造了斯大林的形象,反对过度妖魔化,将其视为国家历史的重要人物。此举反映了当下俄罗斯社会的心态。
2017年,著名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发布数据显示,38%的俄罗斯人认为斯大林是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远超普希金和列宁。可见,历史的评价总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斯大林的地位或将更上一层楼,堪比彼得大帝。
没有哪个民族不崇拜自己的英雄,正如斯大林墓碑上所言:“历史之风将吹散埋葬他之地的尘埃。”归根结底,列宁为苏联提供了那把镰刀,而斯大林则锻造了那柄两面性的锤子。对俄罗斯而言,斯大林稍占上风;但从人类整体角度看,列宁的影响更为深远,不愧为“人类导师”。
愿这段历史的回顾,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理解过去,把握未来的方向。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