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常常被用来指责那些沉迷于读书,却从未真正将所学应用于社会的人。许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虽然饱读诗书,却始终未能获得功名、最后一无所有的书生,似乎在表达对“书呆子”的嘲笑与不屑。然而,在经典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片头曲中,却传来了另一种声音:“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莫笑文人迂腐寒酸,大肚能容,偏有那义胆忠肝。”这两句歌词无疑是一种反击,也是在捍卫那些真正书生的尊严。
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作《杂感》当中。原文写道:“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他以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时读书人被轻视的现状,但随即指出,即便是鸟虫,也有其各自的声音可发。书生不应一味沉默,而应站出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声音。这种观点显然带有强烈的反思性,提醒那些沮丧的书生不要被困在社会的狭隘眼光中,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黄景仁,作为乾隆年间文人群体“毗陵七子”的一员,不仅才华横溢,还参与了近代人口学的早期研究,堪称一位多面手。
展开剩余78%“毗陵七子”这个名称源于《清史稿》,书中记载:“其同里学人后于翼而知名者,有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黄景仁、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号为‘毗陵七子’。”这里的“翼”指的是常州人赵翼,他在清代历史学界地位显赫,是《廿二史札记》和《论诗五首》的作者。而赵翼之后,常州又连续涌现了七位才俊,这便是所谓的“毗陵七子”。
在这七子中,黄景仁最为人们熟知。他是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的后代,幼年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华。黄景仁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虽然年少丧父,但他从未停下对学问的追求。他的祖母一直抚养他,他在七岁时回到了祖籍常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景仁的亲人相继去世,但他依然表现出了超凡的才学,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尽管黄景仁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多次参加乡试却屡次失利,但他依旧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足迹遍及扬州、杭州、徽州等地。为生计所迫,他曾在一些官员府中担任幕僚,虽然一度凭借作品赢得了声誉,但却始终未能获得长久的官职。最终,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他终于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见,被授予武英殿书签官的职位。
然而,黄景仁的官场生涯并未顺利长久。五年后,他因受债务困扰离开了北京,最终在一次跋涉中不幸病逝,享年仅三十四岁。黄景仁的死讯令“毗陵七子”的成员们深感悲痛,其中洪亮吉为其处理丧事,整理了他的文集。
洪亮吉与黄景仁的命运颇为相似,也出身常州,且幼年丧父。洪亮吉也经历过多次科举失败,但终于在四十五岁时中榜,成为翰林院编修,步入仕途。他后来还担任了贵州学政等职务。尽管在官场有所建树,洪亮吉也未能见证黄景仁的发迹,因好友早早离世使他感到深深的遗憾。
洪亮吉的一生充满波折。嘉庆四年(1799),他因上书触怒嘉庆帝,原本判死刑,但后来改为流放伊犁,百日后赦免。赦免后,洪亮吉回到故乡,专心从事学术著作,直到嘉庆十四年(1809)去世。洪亮吉为国事忧心忡忡,经常上书陈述时弊,提出的关于人口和土地问题的论述,甚至被视为近代人口学的开创之一。
除了黄景仁和洪亮吉,毗陵七子中还有孙星衍。他年少时便以才情出众,得到隐居南京的袁枚的赞誉,被誉为“天下之奇才”。除了诗文外,孙星衍在金石学、训诂、经史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贡献。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官至山东布政使。孙星衍深谙文化与政治,早早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赫地位。
与孙星衍同为毗陵七子的赵怀玉,出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十八岁时,他便凭借自己的才华向乾隆帝上呈赋文,获得了皇帝的赞赏。后来,赵怀玉担任过多职,最后官至登州知府,但在父亲去世后,他选择了彻底退出官场。
杨伦与赵怀玉同年,他的学问渊博,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荔浦知县。晚年时,他专心在江汉书院讲学,培育了无数学生。吕星垣,则是一位书画才子,曾任河间等地的知县。他的诗文和书画成就也不容忽视。至于徐书受,他的事迹相对较少,但可推测,他在当时也绝非庸碌之辈。
总的来说,“毗陵七子”不仅涵盖了黄景仁那样的诗人,才华横溢,传世名句流传百世;也有孙星衍这种才艺双全,博学多才的全能型人物。洪亮吉则关心家国,提出的社会问题预示着近代学术的兴起。赵怀玉和杨伦等人,则通过教育后代,传承了知识与智慧。即使是吕星垣和徐书受,虽然史料较少,但从中也能窥见他们必定是时代中的佼佼者。今天回顾这群杰出的文人,他们的成就与思想依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与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