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模块因其高难度和强逻辑性,常让考生望而生畏。然而,放弃并非明智之举——数量关系题分值较高,且高成绩考生几乎不会完全放弃该模块。关键在于运用“放弃策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分数最大化。本文将从题型特征、时间分配、能力边界三个维度,解析哪些题目必须全力攻克,哪些题目应果断跳过。
一、必做题:抓住“低门槛、高性价比”的得分点
1. 基础运算类:稳扎稳打拿分项
涉及四则运算、比例计算、百分比变化等基础数学操作的题目,是数量关系中的“送分题”。例如:
例题:某商品原价200元,先降价10%再提价10%,现价多少?
此类题目无需复杂技巧,仅需按步骤计算即可得分。考生应通过日常练习提升计算速度,确保在1分钟内完成,避免因粗心丢分。
展开剩余80%2. 简单方程类:建模即破局
题目中明确给出等量关系(如“甲比乙多3倍”“总数为100”),或可通过文字描述直接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属于“可快速突破”类型。例如:
例题:三个连续偶数之和为42,求中间数。
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三步即可完成,耗时约1.5-2分钟,性价比极高。
3. 经典题型类:熟能生巧的“模板题”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等经典题型,其解题思路具有高度重复性。例如:
行程问题:相遇(速度和×时间=路程)、追及(速度差×时间=路程差)公式直接套用;
工程问题:设工作总量为1,通过效率比分配时间。
考生需通过专项训练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模板”,实现“条件反射式”答题。
4. 选项特征明显的题目:蒙题有技巧
部分题目可通过选项特征快速锁定答案。例如:
年龄问题:结合常识(如“父亲年龄>母亲”“结婚年龄男>22岁”);
经济利润问题:优先选择答案整齐的选项(如46200比46176更可能是正确答案);
极值问题:问最大选次大,问最小选次小。
二、可跳题:识别“高门槛、低回报”的陷阱
1. 复杂排列组合:逻辑链冗长的“时间黑洞”
涉及多重条件限制(如“甲不与乙相邻”“丙必须在丁左侧”)的排列组合题,往往需要分步讨论或画树状图,耗时可能超过5分钟。例如:
难题示例:5人排成一排,要求A不在两端且B不在A左侧,共有多少种排法?
此类题目若3分钟内无明确思路,应立即跳过,避免因小失大。
2. 几何构造类:空间想象要求高的“硬骨头”
需通过辅助线、旋转、对称等操作构造图形的几何题,对考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极高。例如:
难题示例:在正方形中画一个内切圆,再在圆内画一个内接正方形,求两个正方形面积比。
若考生对几何定理不熟悉,或无法快速找到构造方法,此类题目易成为“卡壳点”。
3. 综合应用题:信息冗余的“文字游戏”
题干超过5行、条件分散且需多步推理的综合题,往往隐藏着干扰信息或陷阱。例如:
难题示例:某工厂生产A、B两种产品,原料消耗、工时分配、利润计算涉及多个变量,求最大利润时的生产方案。
此类题目需反复梳理条件,稍有不慎即会出错,建议优先处理信息集中的简单题。
4. 怪题与冷门题型:性价比极低的“冒险题”
如钟表问题、牛吃草问题、孢子生长问题等,这类题目出现频率低、解题思路独特,且耗时较长。例如:
怪题示例:一个孢子落在长方形花盆中央,长成蘑菇后沿45度角喷射孢子,问蘑菇长满花盆需要多少天?
此类题目在考试中可直接放弃,将时间分配给更易得分的题目。
三、策略实施:动态调整与风险控制
1. 时间分配原则:二八法则
将80%的时间分配给必做题(约10-12道),确保基础分到手;剩余20%时间用于尝试可跳题中的“简单变体”(如排列组合中条件较少的情况)。例如:
国考建议:15道数量关系题,用15-20分钟挑7-8道会做的题目完成,剩余题目蒙题。
2. 答题顺序优化:先易后难
优先做擅长模块:若数量关系是强项,可优先作答以进入状态;
穿插简单题:在资料分析、判断推理等模块后做数量关系,避免因连续难题消耗心态;
最后处理难题:考试尾声时,若仍有时间,可快速浏览跳过的题目,尝试解答简单题。
3. 蒙题技巧:科学猜测提分
选项分布规律:ABCD均匀分布,未选过的选项优先蒙;
倍数与整除特性: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时,选择满足整除特性的选项;
尾数法:复杂计算题中,答案尾数不同时直接应用尾数法。
结语
数量关系的“放弃策略”,本质是资源(时间、精力)的优化配置。通过识别题型特征、预判解题成本,考生可将有限的时间聚焦于“能得分、易得分”的题目,同时规避“耗时长、易出错”的陷阱。记住:考试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策略与心态的较量。懂得取舍,方能致胜。
发布于:山东省和兴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